急诊心梗心衰标志物测不出结果竟然是它
位冒冒医院检验科
知其然,可解一时之困;知其所以然,可消长久之惑。
急诊心梗标志物即心肌损伤三项,包括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三项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急诊心衰标志物即B型钠尿肽(BNP),临床常用其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由于急性心肌梗死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比较危急重的疾病,因此,上述四项指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检测技术也得到了提升与拓展;以荧光免疫法为理论基础的检测试剂盒(检测板)与小型的检测设备也应运而生,提高了这些项目的检测速度,同样为患者的临床及时诊疗提供了数据支持。
本科室在用的该小型仪器,配套了上述两种检测板,实际检测效果也很不错。但是,在实际检验工作中,仍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有些时候,仪器显示的检测结果为“!”。面对高昂的试剂成本,“废片”成了同事们谈之色变的奢侈事情,那该现象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
一、误打误撞
对于仪器出现的这个“!”结果,同事们之前也做过一些推测,比如:
1.猜测可能是由于使用全血标本造成的。于是,开始在测试前离心,使用EDTA抗凝血浆,避免“使用全血的干扰”;可是,经过统计发现,“!”结果的出现频率却没有发生显著性的改变。
后来,查阅试剂使用说明书发现,该仪器要求的标本类型是EDTA抗凝全血或血浆,因为检测板的加样处有滤膜结构,可以滤过血液中的有形物质,因此,从理论上来讲,使用全血与血浆之间基本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在于,离心后的血浆可以肉眼判断出标本是否有溶血、脂血与黄疸的情况,不过,在血红蛋白10g/L、胆固醇25.9mmol/L、甘油三酯11.3mmol/L或胆红素34.2μmol/L时,荧光免疫法检测这四项指标均不受影响,由此可见,离心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
2.猜测可能是由于检测项目结果超过检测上限造成的。于是,使用倍比稀释的血浆进行重复检测,基本上可以复查出结果,说明遇到“!”结果时,稀释法是可以解决的。但是,肌钙蛋白I的线性范围0.05~30ng/mL、肌红蛋白的线性范围5~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线性范围1~80ng/mL、BNP的线性范围50~pg/mL均比较广,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有超高浓度的情况,其结果也不会呈现“!”;另外,根据统计的复查情况,复查后的结果均处于各项目的线性范围内。这下就比较有意思了,推理出错了,稀释法却误打误撞的解决了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几个怀疑对象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一般出现“!”结果,表明检测板内置质控超出范围,说明结果不合格(类似于胶体金法质控带未显色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低温。对于未恢复室温的检测板或冷藏标本,均可造成仪器出现“!”结果;至于原因,个人感觉,或许是因为该检测板所使用的荧光免疫法,检测板上的抗体为非IgM类型的抗体,IgG类型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低温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不过,这个常识性的错误基本不会犯。
2.标本加样量不足。这个常识性的错误也基本不会犯。
3.非特异性抗体干扰物。排除其它的可能性以后,基本锁定了这个可能性了,这也能从侧面解释了,当使用血浆倍比稀释后复查结果时,非特异性抗体干扰物同样也被稀释了,于是,其对检测板内置质控的干扰作用减弱,使得内置质控的荧光强度达到仪器检测的标准,后续的标本结果测定才得以顺利进行。
三、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
检验工作毕竟有别于科学研究,讲究实用性而不侧重于刨根问底;对于非特异性抗体干扰物具体是哪种物质,以检验科的条件是探寻不出结果的,其作用机制或许跟非特性结合检测板上的抗体表位有关。
1.处理方法,如上文所述,目前仅发现了稀释法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2倍稀释即可“去除该干扰”。
2.预防措施,试剂供应商也未给出什么好的建议,不过,对于出现此类情况的患者进行的多次重复监测时,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登记备案”的形式,对其后续标本预先做血浆稀释,也不失为一个预防措施。
四、应用价值
有效的处理措施和预防举措,可以减少标本检测的时间,能够尽可能的及时对临床反馈结果,对于急性心梗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急重疾病的及时诊疗有莫大的助益。以此类推,在其它检验项目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正确有效的分析思路也是具有一些借鉴意义的。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白癜风医院那里比较好颠病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zyy/8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 下一篇文章: 另辟蹊径用美托洛尔控制心梗后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