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如何发生的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了破裂,斑块破裂后激活了血小板和一系列凝血物质,在斑块破裂的部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血栓。如果血栓大到一定程度,完全阻断了冠状动脉,超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发生心肌梗死。如果阻塞的血管管腔直径大,供血的心肌范围大,引起心肌坏死的面积就会比管腔直径小的心肌损伤范围面积大。心肌梗死后,发生坏死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随之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脏破裂、致死性心律失常(室颤),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病人在短期内死亡(猝死)。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发心肌梗死的呢?
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会在血管壁上出现一些由脂肪和覆盖在其上面的纤维所构成的粥样斑块。根据斑块内的脂肪含量以及纤维帽的厚薄,可以将斑块大致分为硬斑块和软斑块两种。硬斑块内脂肪含量少的,表面覆盖着坚韧的纤维帽,这种斑块相对稳定,结实不易破裂。这些斑块通常增长缓慢,突出于血管腔,虽然阻塞50%甚至70%以上的血管腔,但只要还有一条细缝,血流就会通过,心肌梗死就不会发生。随着供给心肌的血流量减小,氧气及营养物质也会相应减少,心肌的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不能被及时运走而产生堆积,刺激心脏的神经末梢,传入大脑,从而使患者产生了相应部位疼痛不适,即心绞痛。
相反,软斑的纤维帽比较薄弱,脂肪含量多,这样的斑块相当不稳定,容易破裂。当血压波动、大量吸烟或心率加快时,在动脉内膜与纤维帽交界的地方就易破裂,引发急性血栓,堵塞血管,供应心肌的血流就会中断,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或者不稳定性心绞痛。
那么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哪些呢?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以下视频为心肌梗死的发生的过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zyy/8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东32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首诊即康复
- 下一篇文章: 急诊心梗心衰标志物测不出结果竟然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