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科普药物介入治疗心梗治疗新
医院心内科何奔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危重类型。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会使脂质在冠状动脉(即“发动机”的燃油管道)管壁上逐渐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进而造成管腔狭窄。粥样斑块大多像单面煎的鸡蛋,表皮生脆易碎,若破裂,里面的“蛋黄”(脂质)会大量流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成为血栓,最终阻塞冠状动脉,这是大多数心肌梗死的发病原理。
早防:控制危险因素
若能减少危险因素,如采用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并定期体检和门诊随访,可大大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早识别:留意“预警”信号
早期识别心梗的先兆症状并及时处理,对预后大有裨益。这些症状包括:无诱因突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明显加重、性质改变、时间延长、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剧烈胸痛伴恶心、呕吐、大汗、心悸,甚至晕厥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认真对待,立即卧床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胸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或严重胸痛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晕厥,家人应立即呼叫救护车,医院诊治。
早治:冠脉再通最关键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冠脉再通即“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再灌注治疗的主要途径为溶栓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者是通过药物减少和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后者则是用导丝将网状支架通过手腕部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进入人体的动脉系统,送至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阻塞处,从而达到使血流再通的效果,即通常所说的介入治疗。
新理念:“药物介入”为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目前,医院建立了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然而,针对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在心肌梗死发生以后及时接受介入治疗这一现状,我科提出了“药物介入治疗”的前沿理论,即通过院前、转运途中或早期溶栓治疗,尽可能减少因实施条件、时间延迟、转运时间过长等因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限制,为随后的介入手术或其他临床治疗策略选择赢得时间。
科室介绍:
上海医院心内科由我国著名内科学泰斗黄铭新教授创建,现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心内科)等。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单位,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特色,尤其擅长疑难危重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紧急介入治疗。
作者介绍:
何奔,上海医院心内科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学科心血管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特需门诊:周一下午(东院区)
来源:《大众医学》年10月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fby/7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死时刻87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
- 下一篇文章: 专家访谈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