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梗病人的护理日记



对急性心梗病人的护理日记

老人66岁,身体康健,喜好运动,年1月9日,天气骤冷,晚6点左右,突发心梗,幸好救治及时,当晚住院手术,装了一个支架,现已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分享,对预防和处理心脑血管疾病,减少猝死几率,了解护理知识,有一定帮助。

一、护理过程

年1月9日入院手术后第一晚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重点是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呼吸,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3-7天,限制探视,置安静环境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测3-7天或至生命体征平稳后。

姿势:平躺,不能起身,可以翻身;

饮食:少食多餐,低油低盐低脂;由于不能起身,喝水需要用吸管或勺子喂;

晚上8:00-10:00,第一次手术创口部位“排气”,由值班医生负责;晚上10:00-12:00,第二次手术创口“排气”,呼叫值班护士负责处置;晚上12:00-凌晨2:00第三次手术创口“排气”,呼叫值班护士负责处置;凌晨2:00-4:00,第四次手术创口“排气”,呼叫值班护士负责处置;早晨4:00-6:00,第五次手术创口“排气”(最后一次),呼叫值班护士负责。

排尿情况:注射利尿剂,观察排尿情况,自晚9:30分开始,每次毫升左右,尿液发黄(药物作用)。

吸氧(3至4天)。止疼泵药物更换一次,输液至早晨7点。

其他症状:间有阵咳、浓痰

注意事项:由于心脏主动脉一支拥堵95%左右,手术放支架,今后不能做核磁之类的检查。心理状态有轻度焦虑。评估病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年1月10日入院手术后第二天

早晨7点左右,接尿、收集粪便(未能在床上平躺排便),医院体液化验室。

早7:35左右吃早饭,豆浆+包子

根据医嘱饭后半小时左右服药

早上8:35分,排尿毫升左右

9:20分查房会诊

9:30分开始输液

11:06分排尿毫升

12:50午饭,素盒子+半碗小米粥

14:40,医生用移动胸片机拍胸部X光

16:00排尿毫升

18:20晚饭小米粥+炒豆芽

18:54排尿毫升

19:00服药

20:15排尿毫升

年1月11日入院第三天

早晨5:20测量空腹血糖

7:20早饭,豆浆+鸡蛋饼卷蔬菜+素盒子

8:08服药

8:13注射抗血栓药物

9:20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

下午2:52排尿毫升

下午3:05,撤除呼吸机、止疼泵

下午5:50,第一次排大便

晚6:55分,排尿毫升

晚7:25分,注射抗血栓药物

年1月12日至1月20日

每日输液,可下地行走,正常饮食起居,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自感良好。做好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缓解焦虑,并加速疾病康复。

二、对急性心梗病人发病诱因及急救措施的思考

根据老人日常生活及当日心梗发作情况,体会如下:

要做好冬季,尤其是三九之后,身体调理保养,提高免疫力,要保暖、选择室内活动,选择中药或西药调理,不饮酒后做剧烈活动,尤其是感冒后要注重休息、调养,避免病毒侵入心肌。

出现胸闷、疼痛症状最好不要忍(有些人耐受力强,有些人有侥幸心理,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一忍一拖就耽误抢救,导致不可挽回的恶果。医院就诊,在城区最好让人护送,尽量拨打急救,避免延误救治时间(救护车不受堵车影响,直接送急诊室,能换回宝贵时间)

三、护理心得

1、生活护理患者发病后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者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导在床上活动,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3周后,可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需延长卧床时间。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并不剧烈的患者更应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绝对卧床期后,可根据患者病情、耐力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2、心理护理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状态,耐心做好解释及安慰工作,使之解除思想顾虑及精神紧张,密切配合治疗。

3、吸氧心肌梗死患者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因缺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给予2~4L/min持续氧气吸入,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起初3天应持续吸氧,流量以4~6L/min为宜,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L/min,维持1~2天。

3、饮食的护理给予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限制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防止胆固醇升高。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患者需禁食至胸痛消失,然后予以流质饮食,以后随病情缓解逐渐过渡至半流食、软食和普通饮食。饮食应低脂、易消化,宜少量多餐。

4、保持大便通畅患者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度冷丁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必须及时预防,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天排便1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

①评估患者排便状况:平时有无习惯性便秘,是否已服通便药物,是否适应床上排便等;②向患者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现主张床边排便,患者排便时应提供屏风遮挡;③指导患者采取通便措施,嘱患者勿用力排便、必要时含服硝酸甘油,使用开塞露;④由于卧床期间活动减少、不习惯床上排便、进食减少等原因患者易发生便秘,故心肌梗死急性期常规给予患者缓泻剂。

5、心电、疼痛监测护理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若发现频发室早>5个/分、多源室早、R-on-T现象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室颤或心脏骤停发生,需立即通知医生。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有条件者应将患者置于监护室进行监护,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遵医嘱给予哌替啶或吗啡止痛,定时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静滴,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询问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及其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注意监测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

6、溶栓护理

  心肌梗死发生不足12小时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护士应做好以下工作:询问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溶栓禁忌证;准确、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皮肤、黏膜、内脏出血;使用溶栓药物后,定期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并询问患者胸痛情况以便为溶栓是否成功提供资料。

溶栓后可根据下列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的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断冠脉是否再通。

7.健康教育

(1)指导恢复体力活动:出院后鼓励患者逐渐开始规律的适量运动,活动形式可根据其自身条件和爱好选择,如步行等有氧运动形式。心肌梗死后6~8周后可恢复性生活,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可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量,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仍需避免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作。

(2)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调整血脂,控制血压和血糖。

(3)心理支持:措施包括:①告诉家属应给予患者精神和物质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②鼓励亲友在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或烦躁情绪时,能够给予其理解并设法对其进行疏导;③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四、注意事项。

1.饮食调节,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2.戒烟。

3.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4.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

5、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运动。

6.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北京白癜风医院可以治疗吗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fby/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