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年3月-年3月在本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86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对照组(尿激酶溶栓),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d、7d后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早期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尿激酶溶栓
引言
阿替普酶是一种新型的静脉溶栓药物,该药物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许可。该药物与其他静脉溶栓药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已在美国、中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临床观察证实,其具有与尿激酶脉溶栓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该药物溶于血液后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迅速、显著。该药物半衰期短,静脉滴注后仅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治疗[1-3]。阿替普酶能引起神经血管单元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因此可能成为卒中后治疗的新靶点。该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卒中后地再发,减少卒中后残疾、显著降低死亡和发生严重残疾的风险。该药物具有与静脉溶栓药物相似或更高的治疗指数和更强的血管再通效果。通过减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4-5]。阿替普酶已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应用于静脉溶栓治疗。当前相关研究显示,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均更为显著。我从本研究选取86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年3月-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纳入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龄范围区间为48-76岁,平均年龄范围区间为(63.26±3.87)岁,一组为对照组,纳入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龄范围区间为50-73岁,平均年龄范围区间为(63.37±3.75)岁,纳入经诊断为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且拒绝配合或退出试验患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予以进行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以尿激酶-水解液(南京南大制药厂,国药典H)溶解血栓。将毫升尿激酶与毫升生理盐水混合后经静脉滴药。
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博林格英格尔海姆法玛股份有限公司,批号S)。以0.9毫克/千克的阿替普酶(最大剂量为90毫克)进行注射,在一分钟内将10%的溶液注入完毕。
溶栓期间及溶栓后2h每15min测一次血压及神经功能;所有病人均给予他汀类药物、营养神经类药物和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治疗;溶栓24小时后,对病人进行头颅CT检查,如无脑出血,则给予相应的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并做好各种危险处理;两组均接受1个疗程(14天)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有效:疾病彻底消失,伤残评定为0级,为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疾病功能1~3级为显效;临床表现较差或残障程度大于4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病例数%。
②凝血指标:1个疗程结束后,应用自动血凝法检测APTT、PT、TT等指标。
③血清炎性因子:1个疗程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
④脑损害:采用美国全国卫生学会卒中评分(NIHSS)对溶栓前、溶栓后1、7天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脑损害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数据资料用[n(%)]表示,并使用χ2检验,以平均标准差(±s)为测量数据,以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2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对比
2.3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d、7d后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血流受阻而导致的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从而引起缺血性脑损伤。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其临床表现多样,较多患者仅表现为单侧肢体、语言或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肢体偏瘫、偏盲、失语或失用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伴有意识障碍或昏迷。在发病后的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6]。阿替普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内溶栓剂,主要成分为纤溶酶原激活物(PAI-1),可在血栓形成2h内起效并在1.5h达到峰值浓度,因此本研究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糖尿病[7]。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方法,其中药物治疗以静脉溶栓为首选。阿替普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降解血栓作用的肝素衍生物,能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为具有抗凝活性的蛋白,使血栓形成的微环境发生变化,促进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实现血栓再通。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ACI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关于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研究较多,本研究主要参考已医院实际情况对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8]。综上所述,阿替普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肝素衍生物,具有降解血栓作用。虽然本研究主要探讨阿替普酶在ACI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等因素限制,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综合分析。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ACI患者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尽管目前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A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报道较多,但本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药物治疗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ACI是由于脑供血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大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ACI具有病发急骤、进展迅速等特点,在当前临床中,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早期溶栓,在溶栓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缺血部位血流灌注的恢复,避免神经功能损伤。阿替普酶是ACI第一类溶栓药物,具有良好的溶栓效果,是一种纤维蛋白溶解剂。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给药阿替普酶后,小鼠脑部神经细胞得到更好的保护,并进一步改善病灶周边微循环,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效果较对照组显著提高(71.43%)(P0.05)。与对照组相比,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均有显著提高(P0.05)。利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有效率达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其神经功能,进而调控其体内凝血平衡[9]。结果表明:阿替普酶可有效促进脑梗死后脑血管再开放,保证脑缺血后脑组织有足够的血供;阿替普酶可以有效地激活纤溶酶原,提高溶栓速率,但对缺乏纤溶酶原的区域则没有激活作用,从而降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此外,阿替普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TNFα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其含量变化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及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一种急性期蛋白,对机体免疫功能变化敏感;而IL-6又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脑部,当其水平升高,就极易对脑部造成损伤。阿替普酶是一种新型药物,可通过干预缺血、缺氧等因素,有效改善脑部血氧供应,避免因缺血、缺氧导致的细胞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脑部损伤。
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具体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通过对ACI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溶栓后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h临床疗效显著更好,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更低,说明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在治疗过程中,若ACI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应立即停药,同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及脑保护治疗。溶栓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活动情况等临床症状表现,若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停止静脉溶栓治疗,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目前在临床上对于AC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具体方法尚无统一定论,不同研究报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考虑到临床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每位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因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不能作为所有ACI患者治疗的统一方案。虽然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降纤药物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出血并发症发生,但其具体的应用应根据每位患者自身情况具体分析。
结语
总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ACI患者早期治疗方案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华兵.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J].名医,(09):84-86.
[2]王小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41(05):-.
[3]臧志忠,刘淑艳.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30(12):-.
[4]闫贺.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19(30):-.
[5]曾路.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江西医药,,56(06):-.
[6]杨红,吴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5(10):-.
[7]冯倩,吕超,刘荣梅.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37(04):14-15.
[8]唐都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15(31):1-3.
[9]蔡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15(24):-.
[10]王金标.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4(12):-.
创作于年2月5日作者张斌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hbwh/15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急救心梗了解正确急救方式,保护生命安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