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考点精讲



重点

1.心梗表现:胸痛(长,剧烈,无法缓解)

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室早;最危险的是室颤)

心衰(右室心梗发生右心衰+血压低)2.心梗并发症: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二尖瓣关闭不全)

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心梗后综合征

3.心梗心电图(病理Q波、ST弓背向上抬高;定位)4.心肌酶(最特异:TnT/TnI;CKMB)5.心梗治疗:溶栓适应征(时间+心电图)禁忌症(可能出血的风险)溶栓制剂(链激酶、尿激酶、rtPA)溶栓成功(间接判断)(降+再灌注心律失常+酶峰前移)

一、临床表现

1.先兆表现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效果不好为常见。

2.疼痛----最突出表现特点:最先出现,多无诱因,多发生于凌晨,安静时。

(1)程度更剧烈,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2)持续时间更长。(3)休息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3.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前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是出现室颤先兆。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4.心衰(HF)原因:心梗后心脏舒缩力减弱或不协调(1)前壁心梗: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2)右室心梗:急性右心衰,伴血压下降右冠堵塞---右室心梗----血压低

(右室心梗—右心衰—肺血量减少—左心回流量减少—左心泵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5.心源性休克常于心肌梗死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6.并发症心室壁瘤、心脏破裂

7.心梗后综合症发热,炎症,白细胞增高

二、心电图

1.AMI的特征性图型(确定是否为心梗)

(1)坏死型:异常Q波

(2)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抬高

(3)缺血区:T倒置或双向

2.MI定位诊断(确定心梗部位)

下壁心梗:Ⅱ,Ⅲ,avF

高侧壁:Ⅰ,avL

前间壁:V1~3前壁:V3~5前侧壁:V5~6广泛前壁:V1~6后壁:V7~9

三、血心肌坏死标记物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1)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24~48小时恢复正常。(2)肌钙蛋白I或T起病后3~4小时升高,7~10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10~14天恢复正常。(3)血清心肌酶测定出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酸磷酸激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四、治疗-再灌注治疗

(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行PCI)

1.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病人床上活动肢体

(2)监护(3)吸氧(4)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2.解除疼痛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吗啡5~10mg

3.溶栓疗法

(1)适应证时间+心电图①两个及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或急性心肌梗死伴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病<12小时,年龄<75岁。

②ST段抬高明显心肌梗死病人,>75岁。

③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病已达12~24小时,但仍有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2)禁忌证:出血风险

①既往病史中有出血性脑卒中。②年内有过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病。③颅内肿瘤。④近1个月有过内脏出血或已知出血倾向。⑤正在使用抗凝药。⑥近1个月有创伤史、>10分钟的心肺复苏;近3周来有外科手术史;近2周内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穿刺术。⑦未控制高血压>/mmHg。⑧未排除主动脉夹层

(3)常用溶栓药物:

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链激酶(r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4)溶栓疗效判断:

①冠脉造影(直接判断)

②疗效判断(间接判断法)

a.2小时内胸痛消失

B.2小时内抬高的ST段下降超过一半以上c.心肌损伤标志物高峰提前出现(CK-MB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6小时内、cTnI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4小时内)d.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12小时内直接行PCI(包括PT-CA、支架置入。急性心肌梗死的PCI还包括:溶栓失败后行挽救性PCI;溶栓成功后行择期PCI。

5.心律失常处理室性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发生室颤时立即实施电复律;对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严重者需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6.控制休克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及血管扩张剂,纠正酸碱平衡紊乱。7.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禁止使用洋地黄制剂。8.二级预防: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预防再梗,防止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措施属于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措施:①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抗血小板集聚。②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抗心绞痛治疗。③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④控制血压在/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应控制在/80mmHg以下。⑤戒烟、控制血脂。⑥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7%,体重指数应控制在标准体重之内。⑦对病人及家属要普及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鼓励病人有计划、适当的运动。

参考文献

[1]《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李丹、冯丽华。

[2]医学教育网

[3]图片来源:网络

END今天你进步了吗?往期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hbwh/1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