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忽略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男性,52岁,主诉:反复胸闷2年,加重1个月。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最高达/mmHg,坚持服用施慧达,血压控制尚可。自诉大约2年前始无明显原因间断感心前区闷胀痛,程度不重,无恶心、呕吐;无晕厥、黑朦等。症状持续不到一分钟自行缓解,未重视,未正规诊治,平时活动量少。遂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期间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未进一步诊断治疗。近1月来感症状较前频繁,性质同前,坚持时间延长,最长达数分钟,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改变。为进一步诊治来住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手术史及输血史,无药食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无疫区居住史,无吸烟史、酗酒史。
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左房增大;
二尖瓣M型:未见明显异常;基底段左室短轴切面:未见明显异常;
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切面:未见明显异常。
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左室心尖部心肌明显增厚,左室心尖部间隔厚度15.5mm、前壁18.9mm、侧壁16.9mm、后壁14.9mm、下壁17.4mm、余室壁厚度为12mm;心尖两腔心切面:左室心尖部心肌增厚;
心尖三腔心切面:左室心尖部心肌增厚;
心尖四心腔切面:左室心尖部心肌增厚;
左室流出道连续多普勒频谱:未见明显异常。
综合以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患者左房增大,各室壁运动正常,心功能正常。异常表现主要在心尖部左室短轴切面,提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是指病因不明的、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AHCM首先由日本学者Yamaguchi等于年报告;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0%左右,发病年龄3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AHCM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肥厚的心肌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处,而室间隔基底部多无肥厚。数据显示,亚洲人群比非亚裔人群(包括白人)更容易出现心尖部病变。纵向队列研究表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其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死亡率相似,但女性的心脏性死亡发生率高于男性。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为胸痛(50%),可为心绞痛样或不典型胸痛;其次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头晕和疲乏,晚期可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43.3%的患者临床上无自觉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它与典型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主要特点是心尖部心肌向心性肥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室间隔中上段和基底部心肌增厚不明显,因此左室腔和左室流出道不存在梗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没有前向运动。临床上常以心电图结合心血管影像的临床表现确立诊断,尤其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有特征性表现。既往文献表明,广泛的ST-T改变是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一种心电图表现,但影响ST-T改变的因素很多,因此临床工作中心电图ST-T异常极为常见。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作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患者常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且更易对ST-T改变做出错误分析,因而极易误诊为“冠心病”。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ST-T改变往往无明确定位,而表现为广泛的变化,另外伴随有左胸导联高电压等改变。据文献报道,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方法,能够准确的探测室壁肥厚的部位、肥厚程度及肥厚类型。文献报道的标准为:心尖部室壁厚度大于1.3cm,当心室收缩时,心尖部室腔暗区消失。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能够确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此外,胸痛病史、心肌酶学、心电图动态演变以及冠脉造影常为鉴别诊断提供证据。然而,尽管该病在超声心动图有特征性改变,如不显示左室心尖部也容易漏诊。因此左室短轴切面的显示十分重要。由心底部开始,顺序显示左室基底段、乳头肌水平和心尖部左室短轴切面,进而发现心尖处左室后壁和室间隔明显增厚,左室尖心腔明显狭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hbwh/10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
- 下一篇文章: 盘点心肌梗塞近期重要研究进展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