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的临床应用
白癜风身上复发该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907/4467053.html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出乎意料的检测结果?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CK及其同工酶的相关知识。生理意义CK有4种同工酶形式: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线粒体同工酶CK-Mt及存在于细胞质内的3种同工酶,后者由脑型(B)和肌型(M)两种亚单位组成二聚体,分别是CK-MM、CK-MB和CK-BB。CK-MB和CK-MM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中98%~99%是CK-MM,1%~2%是CK-MB;心肌中CK含量仅次于骨骼肌和脑,其中约80%是CK-MM,10%~20%是CK-MB。CK-BB主要存在于人的脑组织中。血清CK活性存在一部分生理学变异,受到性别、年龄、种族、肌肉质量和体育锻炼等影响。男性水平高于女性,黑种人水平高于其他人种。生理性CK活性水平轻度升高主要见于体育锻炼,一般不超过4倍参考区间上限,在少部分人群中CK活性可在运动后增至U/L。临床意义CK:几乎所有心肌坏死、肌肉损伤、炎症等均伴有CK活性升高,常见疾病包括:1、急性心肌梗死(AMI):上世纪60年代,CK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共同用于AMI的辅助诊断,如今已被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的心肌肌钙蛋白所取代。有研究证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CK的峰值是一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其他临床和血管造影测量无关,CK峰值水平越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越低。2、挤压伤、极端温度、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毒物、过度运动等原因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3、自身免疫性肌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4、所有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CK升高可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CK-MB:上世纪70年代,CK-MB曾经被誉为诊断AMI的“金标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CK、AST及LDH[4]。CK-MB在AMI发病4~6小时内时即可出现增高,于24小时内达到峰值,48~72小时后下降至正常水平[5]。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zyy/12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标准教程急性下壁心梗,急诊PCI应该这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