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纪实丨段雪英教授膳食管理与心血管健康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2729.html
心血管代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不合理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过量饮酒等,是心血管代谢疾病急剧上升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强调,终身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代谢疾病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
我国心血管疾病究竟有哪些特点?与之密切相关的膳食营养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科学的医学营养治疗?针对这些问题,我医院段雪英教授一一进行解答。
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升高心血管疾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使其成为临床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相关研究显示,自建国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显著增长趋势,截至年,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多个循证研究结果也显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率等相关数据也都呈现上升态势。而这一现状,可能与我国居民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息息相关。《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基于膳食营养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大影响,合理的膳食营养管理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种不同类型膳食营养因素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以及其相应的证据水平,主要如下:
医学营养治疗是降低患病/死亡风险的有效方式
如前文所述,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管理大多需要医学营养治疗(MNT)的参与。所谓MNT,是指临床营养医师参与的,通过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干预、营养监测等手段,达到有效控制血脂、血压、血糖、体重等目标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要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低脂肪、低饱和脂肪膳食;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摄入充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能量的6%~10%);适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能量的10%);低胆固醇饮食(膳食胆固醇摄入不应超过mg/d);限盐:不超过6g/d;适当增加钾;足量膳食纤维;足量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身体活动。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治疗要点可能也存在某些差异。
一、高血压营养治疗要点
限制能量的平衡膳食,维持健康体重;增加身体活动:每天20~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天;严格控制钠盐:推荐每日食盐用量控制在5g/d以下;适当增加钾摄入量:3.5~4.7g/d,从自然食物中摄取;足量的钙和镁,推荐饮用牛奶、食用蔬菜和水果;限制饮酒。
二、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营养治疗
降低LDL-C,降低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降低总能量;严格控制饱和脂肪和肉类食品,适量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食物,保证蔬菜水果摄入;中度限制钠盐,盐摄入不超过6g/d;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忌烟和浓茶;适量饮酒应因人而异,并取得医师的同意;适量身体活动。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营养治疗
过冷或过热食品均应避免,浓茶、咖啡也不适宜;注意维持血液钾、钠平衡;进食种类及量:循序渐进原则;控制液体量;限制脂类:低脂、低胆固醇、高PUFA;保持丰富膳食纤维的摄入,大便通畅;注意维生素K与抗凝药的拮抗作用;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包括利尿药、降压药,了解患者血钠、血钾水平、肾功能、补液量及电解质种类、数量。
四、慢性心力衰竭的营养治疗
适当限钠:食盐摄入小于3g/日;成人液体量为~ml/d,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注意电解质平衡;充足的无机盐、维生素:钙、镁、维生素C;适当的能量:25~30kcal/kg理想体重;控制体重增长;防止心脏疾病恶液质发生:蛋白质营养支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的2/3以上;给予n-3PUFA;适当增加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补充硫胺素(维生素B1);少食多餐,每天进餐5~6次为宜;戒烟、戒酒。
膳食营养处方制定应严格
基于上述营养治疗原则,在制定膳食营养处方时,应该格外严谨。目前,指导病人改变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主要遵循四A原则:
1.评价(assesssment):对患者日常膳食方式和食物摄入频率进行评价;
2.询问(ask):通过询问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信念,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障碍;
3.劝告(advice):对患者进行指导,鼓励从小量开始,从成功中树立信心;
4.随访(arrangement):为了加强依从性,要定期随访,巩固已获得的成果,并设定下一目标。
此外,制定膳食营养处方时还需遵循规范步骤:
1.评估:通过膳食回顾法或食物频率问卷,评估每日能量摄入和膳食结构;饮食及运动习惯和功能状态;以及体格测量和适当的生化指标。
2.制定个体化膳食营养处方:根据评估结果,针对膳食和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制定个体化膳食营养处方。
3.膳食指导:制定食谱;健康膳食选择;指导行为改变。
4.营养教育:针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stj/13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才是3560岁的标准血压值超了才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