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5种延迟可能夺命
来源:心在线官方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一期活动现场,这是首都医科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的专家们向参加活动的40余位媒体记者反复强调的。
然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救,我国比世界至少慢了60分钟。对于导致延误的具体原因,该中心贺晓楠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这主要是由于救治过程中的五个重要环节拖了后腿。
贺晓楠医生分析我国急性心梗救治的不足
1.患者相关延迟
与患者相关的延迟指的是,患者自发病到接触医务人员的时间延迟。据统计,46.7%的患者自发病至就诊的时间超过12小时,失去了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机会;仅有38.9%的患者在发病6小时之内就诊。而且,AMI死亡,七成以上发生于院前。
导致就诊延迟的原因主要为,患者对AMI缺乏认知,不了解胸痛的特点,没有快速识别疾病,存在拖等忍的心态,没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之后,由于患者家属对治疗缺乏基本了解或不信任医生,导致签署知情同意的时间过长。
2.院前急救转运延迟
现阶段,我国的急救体系尚不健全。在我国,仅有1/4的患者是通过急救医疗系统(EMS)医院的。相反,患者自行到院,途中不仅得不到专业的救治,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增加了途中风险。
现有指南一致认为,AMI患者应选择有急医院首诊,即使到达没医院,也应尽快转诊至医院。然而,自行到院医院,仅1/5医院。医院选择不当也是导致系统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贺晓楠副主任医师指出,解决这一延迟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保证AMI智能转诊。
3.医院的延迟
很多AMI患者自行到达不具医院,由于心电图表现不典型,不能及时诊断,存在急诊科延迟。另外,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等情况,也影响了转运。
一旦患者到达不具医院,医生应能立即判别病情,将可疑AMI患者尽快转诊至能做急诊PCI的医院。
在我国,医院的延迟平均达到68分钟,只有11%的医院的延迟短于30分钟。解决这一环节延迟的关键策略在于,建立医院,增强急救医生及无直接PCI医院医生对AMI的诊断和处理能力,使其能立即做出初步判断,进行规范化救治,并转运至合适的医疗机构。
4.院内流程延迟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的时间(门-球时间)普遍超过了分钟,而法国仅约为30分钟。目前,欧美指南一致要求,门-球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总缺血时间(从初次医学接触到血管开通的时间)应控制在分钟以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AMI急救,我们比世界足足慢了60分钟。
院内流程医院后排队、挂号、就诊、缴费、取药、办理住院等因素造成的延迟,根源在于诊治流程的设计和管理。因此,建立并完善绿色通道,简化诊治流程是缩短这一环节的重要措施。
医院为例,该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实行的是先救治、后交费的政策,尽可能地缩短这一环节的延迟。而且,医院及时反馈绿色通道改进意见,不断完善绿色通道建设,通过不断改进,尽量减少这一环节的延迟。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作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的“心拯救”急性心梗急救一包医院,医院后,能够第一时间给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缩短院内延迟,提高救治成功率!
5.急诊介入相关延迟
受到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介入术复杂程度、术者经验和急诊介入量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到达医院之后,仍然存在某些延迟。例如,医院在患者达到急诊科后,要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医院没有一键启动的机制,组织医生、护士形成团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急诊PCI中,需要特别强调急诊介入团队的作用。
在以上五个环节中,贺晓楠副主任医师着重强调了与患者相关的延迟,指出加强患者教育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她说:急诊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发病后患者先忍上三个小时才叫救护车,医院,做不做手术要等全家到齐了商量一个小时。此外,在急救的时候,很多家属宁愿到处打电话询问朋友,也不相信医生的话。关键时刻,因为家属掉链子而耽误了救治,是最让人痛心的事。
总之,让我们共同行动,把握以上五大关键环节,尽可能缩短延迟,抓住黄金时间,开通生命心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fzl/4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当急性心梗遭遇恶性心律失常
- 下一篇文章: 心知识急性心肌梗死与冠脉无阻塞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