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心梗后,相较于保护血管,更要关注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及中国首要的死亡原因,而急性心肌梗死更是这其中的头号杀手。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因心梗而面临生命的考验,它不仅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甚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未能幸免。
当心梗的阴霾笼罩过后,许多患者和家属都会将焦点放在如何保护血管上,毕竟,是血管的堵塞导致了这场灾难。然而,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战场——心脏本身的保护。
因为心梗后的心脏,其结构与功能均遭受重创。哪怕在心梗后,血管得到及时开通,受损心肌的再生能力也极为有限,大部分心肌细胞将永久失去功能。
而为了弥补受损心肌的功能缺失,心梗后的剩余健康心肌细胞会代偿性地增加工作负荷。这种长期的高负荷状态,会触发一系列的心脏重构过程,包括心肌肥厚、心室扩大等。
这些重构现象不仅无法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反而会逐渐削弱心脏的储备能力,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心梗后5年内,约有25%的患者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进一步剖析心梗的复杂影响,它不仅是一场心肌细胞的浩劫,还悄然侵袭了心脏的电生理秩序。它导致了心肌细胞的大量凋亡,进而破坏了心脏原有的精密电传导网络。这种破坏促使心脏的电信号传递发生错乱,极易诱发心律失常的乱象。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心梗后患者常常面临的心律失常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室性期前收缩这一早期预警信号,乃至更为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它们如同潜藏的心脏定时炸弹,成为心梗发病后的1-2周内最常见的并发症。
统计数据触目惊心,约75%至95%的心梗患者将在这一敏感期内遭遇心律失常的困扰,这一比例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普遍性,更凸显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紧迫性。
心律失常削弱了心脏的泵血效能,为患者本已脆弱的生命循环系统再添重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演化为心源性猝死,瞬间将患者推向生死边缘,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心源性猝死则是心梗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也是大量心肌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的,其发生往往突然且难以预测。
当心梗导致的心脏功能急剧下降,特别是当心脏泵血能力严重不足时,就极易引发心源性休克,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会导致血流中断。让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迅速缺氧缺血,功能衰竭,就会出现心源性猝死。
此外,心梗后心脏结构的改变,如心室壁瘤的形成,也会显著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特别是在心梗后的急性期,患者需高度警惕,因为这一时期是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高发时段。
说白了,心梗患者受损的心肌细胞因为无法再生,所以就算是恢复以后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所以心脏的顽强与脆弱则决定了患者康复的成败,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心脏呢?
首先,我们来看心梗之后关于心脏的治疗,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fzl/15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好消息河南大学在心肌梗死救治中取得重大
- 下一篇文章: 创伤性膈疝常见症状是胸痛胸闷憋气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