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荟萃李晓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



李晓梅

新疆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冠心病一科副主任...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迅速增长并趋于低龄化,日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重类型,其发病基础为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血小板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血小板体积与其功能密切相关,体积大的血小板富含分泌颗粒,代谢和酶的活性更为活跃,更易形成血栓。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血小板大小测量最常用的指标,可较好的反映血小板的活化,因此将MPV在AMI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1.平均血小板体积概述

  MPV作为衡量血小板体积的指标,反映了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与血小板生成的情况,其与循环中血小板的寿命、超微结构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新形成的血小板体积大,富含分泌颗粒,代谢和酶的活性增强,更容易发生黏附聚集,导致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大体积的血小板膜表达更多的糖蛋白受体GPIb、GPIIb-IIIa,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增加,更易发生聚集。随着存活时间延长,血小板逐渐成熟,活性物质不断从胞浆中脱出,MPV逐渐减小,活性减弱。血小板中的致密体和α-颗粒释放多种促血栓因子,如血栓素A2、P-选择素、腺苷、和β-血小板球蛋白等,将诱发或加剧炎症反应。

  MPV的增加反映血栓形成和炎症状态的存在。在急性冠脉事件中,斑块破裂部位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反馈刺激巨核细胞加快血小板生成,导致骨髓中大体积血小板的释放;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IL-3、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影响巨核细胞倍性的重要因素,可改变骨髓释放的血小板的形态和反应性,产生更大、更具活性的血小板,而新形成的血小板体积大又更容易发生黏附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剧疾病的进程。

  既往研究发现,在许多动脉闭塞性疾病中,MPV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都存在一定关联。在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肥胖者和吸烟者中有更高的MPV值,且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MPV相关。作为血小板功能活性的重要指标,MPV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急性心肌梗死时MPV的变化特点

  PalR等对例ACS患者和例non-ACS患者的研究表明,入院时ACS组MPV值明显高于non-ACS组(11.44±1.23vs9.91±1.27fl,P0.),Desai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例患者,其中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0例稳定性冠心病,30例无心脏病史且正常心电图的健康对照。结果发现UA和AMI患者血小板数均值(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V),血小板与大细胞比值(P-LCR)均有所增加。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平均MPV为11.2fl,平均PDW为14.3fl,平均P-LRC为28.6%。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平均MPV为10.7fl,平均PDW为13.2fl,平均P-LRC为23.0%。对照组平均MPV为9.3fl,平均PDW为11.3fl,平均P-LRC为19.86%。KhodeV等将例患者分为AMI组、SCAD(稳定冠脉疾病)组、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AMI组MPV值明显高于SCAD组和对照组。有文献报道,MPV升高最长可持续至AMI后6周,而Wang等对例经PCI治疗的STEMI的患者进行了MPV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入院时的MPV处于最高值(10.2±1.0fl),在之后24小时内下降约16%,其后无明显变化,推测其24小时内的急剧减少与成功PCI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有关。目前多数对MI患者的研究仅在给药前从入院血样中测定MPV,其MPV具体何时开始升高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尚需更多试验进一步探讨。

3.MPV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3.1MPV与心肌再灌注

  Elbasan等通过对例STEMI患者的研究发现,MPV与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独立相关。Celik等测定了例STEMI患者入院时的MPV,PCI术后TIMI血流3级定义为“无复流”,结果显示,无复流组患者MPV值明显高于TIMI血流3级组(10.9±0.9vs10.1±0.8fl,P0.),多变量分析显示MPV值与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独立相关(OR2.,95%CI1.-5.,P=0.)。

  Lai等通过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估了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心肌再灌注情况,结果显示,入院MPV值在MBG0/1组显著高于MBG2/3组(10.38±0.98vs9.59±0.73,P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MPV(OR值2.,95%CI2.-3.,p<0.)是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血小板在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中起一定作用。MPV作为简便易获得的血液学参数,对于早期、快速识别STEMI患者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及再灌注损伤风险有重要意义。

  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栓负荷情况与心肌再灌注效果密切相关。Lai等对例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行术前MPV检测,结果显示,大血栓负荷组术前MVP值明显高于小血栓负荷组(10.77±1.22vs.9.95±1.03,P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MPV增加是冠状动脉大血栓负荷独立预测因子(OR值1.,95%CI1.~2.,p<0.)。

  Ghaffari等根据ST回落程度判断STEMI患者溶栓后的心肌再灌注情况,用药后90minST段下降≥50%定义为“STR组”,反之为“NR组”,结果显示,NR组入院MPV值显著高于STR组(7.7±1.6fLvs.8.9±1.8fL;P=0.),提示血小板体积较大可能与溶栓后心肌灌注不良有关。Cetin等将例STEMI患者根据治疗结局分为两组,结果显示,溶栓失败组患者入院时的MPV值明显高于溶栓成功组(9.9±1.8vs9.2±1.5fL,P=0.),进一步分析发现高MPV是溶栓失败的独立预测指标。Pereg等对例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研究发现,入院时MPV值在溶栓失败组明显高于溶栓成功组(9.2±1.1flvs8.7±1.0fl,p=0.),当以MPV值8.2fl为分界点时,入院MPV高于此值的患者溶栓失败率要明显大于低于此值的患者(31.8%vs16%,p=0.),较高的MPV值与STEMI患者溶栓失败相关。以上结果均提示MPV可作为入院时评估溶栓疗效的辅助因子。

3.2MPV与心功能

  既往研究显示,失代偿期的MPV高于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MPV是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Yazici等发现在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首次STEMI患者中,用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射血分数(EF)值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LVEF≤50%(心功能较差)组的MPV值高于LVEF50%(心功能正常)组,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MPV和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仍独立相关(OR=1.08,95%CI:1.04-1.20,p=0.02),这与国内黄震浩等的研究结果相同。Wang等研究发现,Killip分级≥2级的STEMI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不同时间点(直接PCI术前及术后24h、72h、7d)的MPV值均高于Killip分级1级的患者,进一步分析显示就诊时高MPV是心功能较差(Killip分级≥2)的独立预测因子(OR1.,CI95%1.?2.,P=0.),提示血小板活性增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泵衰竭发展的独立因素,MPV对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全有重要作用。

3.3MPV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

  Celik等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MPV对STEMI患者院内MACEs(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住院期间支架血栓形成、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混杂因素后,MPV仍与院内MACEs的发生独立相关(OR1.,95%CI1.-1.,P=0.)。Lai等对例行PCI的STEMI患者术后随访30天,以MPV值≥9.85fl为界,高于此值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明显大于低于此值者(6.8%vs1.5%,P=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PV值是30天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1.,95%CI1.-3.,P=0.)。

  Akgul等以入院MPV值8.95fl为界,将例PCI治疗的STEMI患者分组,进行术后随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PV组6个月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低MPV组(20.3%vs3.2%,P0.),同时高MPV水平与院内死亡率、6个月心血管病死亡率显著增加有关,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高MPV仍是是6个月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入院MPV值8.9fl预测6个月的全因死亡率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74%。

  Goncalves等对例PCI术后患者随访1年,观察全因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其中发生终点事件的80例患者术前MPV值明显高于未发生组(9.3±1.5flvs8.7±1.3fl,p0.),入院时高MPV值是ACS患者PCI术后1年死亡或再发缺血事件的预测指标(OR值2.42,95%CI1.47-3.99)。Wasilewski等随访了PCI治疗的1例NSTEMI患者,入院时MPV是1年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1.34;95%CI1.12–1.61;p=0.4),MPV值每升高1fl,终点事件(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增加13%。Rechciński等对例STEMI患者PCI术后随访26个月,MPV≥11.7fl的患者的远期死亡率与MPV<11.7fl患者相比高出近三倍(14.6%vs.5.5%,p=0.)。

4.总结

  总之,MPV作为临床上简便易测得的血小板参数,与AM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PV较高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心肌再灌注损伤、溶栓失败的风险明显升高,对于AMI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亦有重要意义。MPV作为反映血小板功能活性的良好指标,对于A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但鉴于AMI发病机制的复杂性,MPV能否成为此类患者的治疗靶点及其对于临床医疗过程中的指导价值,尚需要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试验予以证实。

推荐阅读

杨志健:急性心肌梗死远程诊疗平台应用

陈小平:急性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形成的“催化剂”——GDF-15

王乐丰: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与Export血栓抽吸导管对重度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疗效的比较研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fby/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