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疗服务4次升级院前急救10秒接听率



甘肃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7.html

本文转自:津云

  8月17日,天津市卫健委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医疗服务工作举措与成效”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本市立足民生福祉,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紧密围绕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科建设和医疗质量控制,从改善医疗服务和提高急救能力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服务患者的工作举措和成效。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统筹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行动,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年,本市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百日行动”,针对群众最为   近年来,全市推进“1+6”急救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急救绿色通道“一路畅通”。即以院前医疗急救为核心,通过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中毒检测救治六大中心,通过流程化、同质化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本市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率,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强化“1+6”急救体系,进一步提升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院前医疗急救硬件配置升级,保障日常平稳运行维护,为全市百姓急诊急救保驾护航。

  院前医疗急救中心统领全市6个急救分中心和个急救站点,急救体系运行平稳,院前医疗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维持%,日常急救任务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降至9分钟左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应对本土疫情和援沪、援冀的疫情防控期间取得优异战绩。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全市有28家医院创建胸痛中心,密度全国第一。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连续8年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达66.67%;全市22家医院创建卒中中心,医院大门至开始静脉溶栓的平均时间(D2B)48分钟,每年静脉溶栓例数达到多例,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近年来,本市开展创伤中心建设,严重创伤患者术前处置平均时间明显缩短,严重创伤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救治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先夺介绍,目前,本市共有11家助产机构同时具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实现了母婴救治一体化管理,提升了母婴安全保障,有效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年本市孕产妇死亡率为8.06/10万,婴儿死亡率为2.16‰,已连续16年分别控制在10/10万和6‰以内。

  十八大以来,本市通过信息化作为助力医疗服务的手段,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便捷,深得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刘先夺说:“本市大力提升智慧化就医便利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以及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极大方便患者就医,减轻患者负担。”

  此外,本市多举措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十三五”期间,市财政投入1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覆盖21医院、11个一级诊疗科目。截至目前,本市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3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学)科项目50个(均含在建项目)。同时,本市将“五大中心”建设纳入民心工程项目,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控制,截至年底,已建成胸痛中心28家、卒中中心22家、创伤中心10家(创伤中心建设单位12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2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8家,重大疾病多学科联合救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还推进专科联盟建设。医院专科核心作用,建立了胸痛、神经系统疾病等15个跨区域专科联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不断完善疾病分级诊疗模式,为加强京津冀区域专科协作建立良好基础。”刘先夺介绍。

  近年来,本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家,持续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共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余个,签约总人数近万人,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近3.4名。

  此外,本市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健共体建设。目前,已初步搭建“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平台。全市16个区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完成云药房和云服务上线运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jbtx/1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