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突然晕厥植入双腔起搏器改善症



多次晕厥原来是心律失常

  一次突然的昏倒可把刘女士的家人吓坏了。刘女士今年76岁,她在家时突然出现了头晕,紧接着就晕倒在地,意识丧失,把面部都摔伤了。由于刘女士平时血压较高,家人害怕是脑出血,医院。经过头颅CT等检查排除了脑出血等疾病,但就在检查过程中,刘女士再次出现了意识丧失、呼吸骤停、四肢抽搐等表现,经抢救后刘女士恢复了意识和呼吸,但仍有胸闷气短、恶心等症状。

  鉴于刘女士高血压、冠心病的病史,医院心血管病科的医生为她又做了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最终确诊刘女士是由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同时,刘女士还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心率每分钟才58次,并且有心衰、心功能较差等情况。

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衰等建议植入起搏器

  针对刘女士的病情,医生建议她植人心脏起搏器。刘女士心跳较慢,且存在心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这些都是建议植入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的适应症。医院心血管病科专家杨水祥教授表示,患者若存在下列情况,一般情况下则建议植入心脏起搏器:①缓慢型心律失常引起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黑朦、一过性晕厥等。②医生评估后认为,患者有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即便此时患者并未感觉明显不适),如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大于3秒)、阻滞部位比较靠近心室部位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③存在治疗矛盾,如慢一快综合征患者,发作性的心动过速会引起明显不适,而治疗或预防心率快的药物又会加重其原有的心跳慢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建议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

  杨水祥教授指出,心脏停止跳动数分钟就能使人致死。一些疾病可引发心跳骤停或致命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安装具有除颤器功能的起搏器,以帮助心脏恢复有规律的跳动。在某些心脏病综合治疗中(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预防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等),起搏器还是不可或缺或唯一的治疗手段。

双腔起搏器更有利于恢复生理性搏动

  在为刘女士仔细分析病情后,医生为她植入了双腔起搏器,术后刘女士恢复良好,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对此,杨水祥主任指出,心脏起搏器分为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和三腔起搏器等。单腔起搏器只有一根电极导线,根据需要可将其植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合适的部位。双腔起搏器有两根电极导线,通常分别植入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合适的部位。一般来说,双腔起搏器所产生的效果更符合人体需要,特别适合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对已经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建议首选安装双腔起搏器。另外,除非合并房颤,其他能安装单腔起搏器的情况都可以安装双腔起搏器,而三腔起搏器主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协调的患者。

此外,在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方面,杨水祥教授也改进创新了希氏束起搏,更有利于改善心功能。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安装方法,其电极导线往往安装在心尖部位,所产生的电脉冲刺激发生的心脏收缩节律与心脏生理节律并不能太好地保持一致,因此不能说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心脏有一个心肌部位称为“希氏束”,处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如果将心脏起搏器的电极放置在这一位置或者该位置附近,那么心脏的收缩节律则会更加接近于生理性收缩搏动。但手术中电极极难定位到这一位置,即使通过特殊的医疗器械帮助实现,也会使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影响康复,增加手术花费。

  鉴于此,杨水祥教授不断摸索,在总结手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改善手法,调节钢丝位置,终于在不使用特殊器械的情况下,单纯通过手法操作,使电极导线安装在希氏束附近,从而达到了生理性起搏。杨水祥主任表示,使用创新的希氏束起搏方法,不仅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使患者的心脏搏动更加接近生理性,而且能使变大的心脏缩小。

专家档案

杨水祥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心血管病科专家

★“京城名医”(第二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京城名医”评选)

★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业务专长:擅长心律失常-房颤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衰心脏再同步化及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等技术。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疑难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丰富。

出诊时间:每周六上午

预约-

医院

中医院省市医保、医院省医院推行“会员制慢病管理”服务

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hbwh/1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