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行医创新之路永不停歇ldquo
在医院,有一条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无论昼夜,这条通道全年24小时向病人敞开,而它的创建者葛均波常常会被凌晨的电话铃声唤醒,医院导管室,施行紧急抢救。
近日,国家卫计委召开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55岁的心血管内科医生葛均波荣获白求恩奖章。
人物简介:
葛均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医院院长,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领军中国心血管病学,为病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且呈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较常见的危急重症,如不及时治疗,病人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所以对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堵塞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医院的“绿色通道”只是一个缩影,年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年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年应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成型术;年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在业界,葛均波这些“首次”的重大科技成果不仅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还挽回了无数病患的生命。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的答案是,‘患者的利益永远是医生最大的追求。’”对于葛均波而言,患者始终是他行医路上唯一牵挂的人。
“绿色通道”建成之初,葛均波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但无论是严寒酷暑,他医院,十余年来成功抢救超过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超过96%。
许多时候,心脏手术需要长时间在X线下完成,因此,铅衣就必须穿上。思想高度集中,身上又负重几十斤,时间久了,葛均波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但他仍坚持绑着腰托做手术。无奈,病情日渐恶化,必须手术治疗。“我也成了病人,医生说我需要卧床休息,但是科室和心导管室的工作怎么办?”病人的安危始终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哪怕是自己。在葛均波的坚持下,手术病人的造影图像传输到了他的病房,他则通过一台对讲机完成了一系列的指导工作。
不仅如此,如何让中国的老百姓做的起手术一直都是葛均波想要了却的一件心事。“一个进口冠脉药物支架要卖四万多。我想研发出中国老百姓装得起的‘又便宜又好’的支架。”就是这样一个“执念”,葛均波带领学生走上了研发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创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支架。年,又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葛均波说:“我们的支架降低了慢性炎症和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定价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这也使得进口支架纷纷降价,显著降低了医疗成本。”据统计,新支架的普及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节省了10亿多元的医疗费用。
从小立志“为天下人治病”,全心全意为祖国人民服务
说起行医之路,葛均波仍记忆犹新:“11岁那年,我骑自行车摔伤了左臂,家乡老中医治好了我的骨折,由此,我心中便萌发了一个稚嫩梦想——为天下人治病。”带着这个梦想,葛均波考上了青岛医学院,后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90年代末,中国心血管疾病日渐多发,为了更好的学习冠心病的介入诊断治疗,葛均波踏上了留学之路。年,葛均波于Mainz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作为中国人,能够在德国的医学院任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在旁人看来,无论是待遇也好荣耀也罢,都是“史无前例”的。但就是因为一次学术交流,让葛均波萌生了回国的念头。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在与其他国家的专家交谈时,许多人猜测葛均波是日本人或是韩国人,这对他的触动很大。
而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葛均波更是抑制不住,他下定决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年,当葛均波告诉自己的教授要回国时,他的导师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的,可是你却要放弃!”
“教授,假如你有漂亮女儿,你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你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你争光,而且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也需要我。”葛均波说。而直到葛均波回到祖国两年后,教授依旧保留着他在大学医学院的办公室。
如今,中国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已经飞速发展,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年,中国有56万冠心病患者得到冠脉介入治疗,11万心律失常患者得到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6万患者得到起搏器植入治疗。年,仅医院心内科的问诊量就达50万人次。
“护犊子”教授的两面性,培养学生先做人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今,在葛均波的带领下,众多学生已经成为了科室主任或是院长,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甚至是哈尔滨、大连、内蒙古、福建……都有葛均波学生的身影。
“先做人后学术。”对于教导学生,葛均波有着自己的思路,他表示,“中山文化”需要继承,这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做人应该心存善心,对行业与病人应该尽心尽责,在学术上更是要做到不卑不亢。
“培养学生就像是撒下种子、浇水,精心呵护,等待他们慢慢成长。”在葛均波眼中,任何揠苗助长都是对学生、对病人的不负责,他说:“学习就应该‘扎实’,在我真正开始做手术之前,手术台上最简单的压管任务就干了半年,操作熟练后才允许做助手,每个环节都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
“‘孩子’有问题就送回来,我来‘回炉’!”葛均波不忍心自己的学生走出去后受委屈,“要打要骂我自己来。”在外人看来,葛均波总是“护犊子”。
但相反的是,在学生的眼中,“老板”(对葛均波的昵称)的威严与严格要求总是令他们“不寒而栗”。以至于一位学生在医院任领导职位后,回来见到葛均波还会紧张到同手同脚。
“我更不希望我的学生出去后任院长等行政领导岗位。”这或许是葛均波的私心,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说:“我希望他们能够做好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做好大夫的本职工作,这样,他们发挥的余地才会更大。”
葛均波的行医路已走了近40年,他和他的同仁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如何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些是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我和我的同仁愿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奋斗终生。”葛均波说,“如今,我们要搞大数据,在问诊过程中,大部分都还是手写的数据,并未数字化。一个病人看了不同的医生,而每个医生开的药又不同,随访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有数据可依,那就是对行业和病人的负责。”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stj/9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送命题or救命题如果家人突发心肌梗死,你
- 下一篇文章: 微科普冬季重点预防脑卒中和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