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一、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有患者如无用药禁忌证均应服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发生风险。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mg/d,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目前尚无指南推荐替格瑞洛可用于替代阿司匹林,必须在心血管医师指导下进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之间的替代治疗。

二、氯吡格雷:P2Y12受体拮抗剂,为无活性前体药物,需经肝脏活化后通过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阻断P2Y12依赖激活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有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半衰期为6小时,常规剂量起效时间为2~8小时,主要用于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ACS患者(包括支架植入后),用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同时可用于对阿司匹林禁忌患者。该药起效快,顿服~mg后约2小时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天1次口服。可用于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三、替格瑞洛为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为非前体药,无需经肝脏代谢激活即可直接起效,直接作用于血小板ADP受体。常规剂量起效时间为30分钟至4小时,平均半衰期为7.2小时,与氯吡格雷相比,其特点为起效快、抗血小板作用强且可逆。既往1~3年前心肌梗死病史且合并至少一项以上缺血高危因素[>65岁、糖尿病、二次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mg,每日2次)12~30个月的长期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出血。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禁用,对于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之间的转换与替代治疗,需在心血管药师指导下进行。

四、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无需抗凝,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需术中应用肝素,既需抗血小板又需抗凝的患者,可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对于NSTE-ACS患者,现有证据支持根据体重调整肝素剂量方案,静脉冲击量为60~70U/kg(最大量为U),然后以12~15U/(kg?h)(最大量为U)静脉滴注,逐渐调节以达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目标范围为50~75秒。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的ACS患者,Ⅹa因子抑制的理想水平尚未确定。不推荐使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作为最初常规的抗凝治疗,但建议用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对于STEMI患者,比伐芦定或肝素可作为急诊PCI术中抗凝、溶栓的辅助治疗和血栓高危患者的预防。

五、β受体阻滞剂多项荟萃分析显示,心肌梗死后患者长期接受β受体阻滞剂二级预防,可降低相对死亡率24%。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心脏保护作用较差。需指出的是,目前仍被广泛使用的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其能够影响患者的死亡率。

六、他汀类药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以降低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T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为主,具有降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稳定粥样斑块等作用。由TC<4.68mmol/L(mg/dl)开始,TC水平与发生冠心病事件呈连续的分级关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LDL-C。多项随机双盲的一级或二级预防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TC和LDL-C水平,并因此减少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还有延缓斑块进展、稳定斑块及抗炎等有益作用。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1.8mmol/L(70mg/dl)。选择这一治疗目标还可扩展至基线LDL-C<2.60mmol/L(mg/dl)的极高危患者。

为达到更好的降脂效果,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可加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Ezetimibe)10mg/d。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高危患者可考虑联用降低LDL-C的药物和一种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或烟酸类药物。高危或中度高危者接受降LDL-C药物治疗时,治疗强度应足以使LDL-C水平至少降低30%~40%。

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脏损害和肌病。采用强化降脂治疗时,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化合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催化血管紧张素Ⅰ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后者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肾上腺皮质类醛固酮释放的激活剂。ACEI通过抑制AngⅡ的生物合成而控制高血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阻断了AngⅡ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促进醛固酮分泌、水钠潴留、交感神经兴奋等作用,产生与ACEI相似的降压作用。除有效降压外,ACEI和ARB还具有心肾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HOPE研究结果显示,雷米普利能使无心力衰竭的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相对危险度降低22%。EUROPA研究结果显示,培哚普利能使无心力衰竭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成功复苏的心搏骤停的联合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降低20%。PEACE研究结果则显示,群多普利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脏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相对危险度较安慰剂组仅降低4%,差异无显著性。PEACE研究中,安慰剂组患者年事件发生率低于HOPE研究和EUROPA研究,接受的基础治疗也更为充分。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均应使用ACEI。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能从ACEI治疗中获益,但低危患者获益可能较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stj/1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