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心梗防治微电影,转发可能挽救一条



近日,70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心梗去世。心梗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我们所熟知的高秀敏、侯跃文、马季都因该病去世。近年来,我国心梗发病呈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心梗不是老年人的专有病,平时看似身体健康的人、青壮年群体也会发生,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说梗就梗了,这可怎么破?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它发病急、死亡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面对心梗,如何不再让猝死的悲剧重演?中国首部健康科普微电影《生死竞速》,来看关于心梗不可不知的事……

什么是心梗?

心梗指的是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肌供血,滋养心脏,如果把心脏比作农田,冠状动脉则是穿梭在田间的水管。可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水管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可能表现出心绞痛等症状。

如果管道上的斑块表面破裂、糜烂、溃疡,里面的脂质与血液接触,便会形成血栓,一旦血栓把水管完全堵住,心肌细胞就得不到血液滋养、发生坏死,这就是“心肌梗死”。这时需要尽快打通管道,否则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坏死,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意识丧失、猝死。

心梗不一定疼痛

心脏在胸部,心梗发生时,胸部疼痛是常见的现象。不过心梗的症状可不只是胸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疼不到的部位。从前胸、颈部,到肩膀、后背,人体下颌到肚脐之间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疼痛,也可能几处疼痛组合出现,还会因为心梗在身体其他部位继发一些症状,如偏头疼。而在疼痛的同时,还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产生濒死感等感受。所以,平日里牙疼、肚子疼这类看似跟心脏无关的疾病也要多加留意。

另外,如果只根据疼痛确定是不是心梗,那也可能要了命。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健康威胁最大的可能要算是无痛性心梗了。这类患者往往只是出现轻微的胸闷,上腹部有堵闷、不适、恶心、憋气等症状。在糖尿病、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中比较容易发生无痛性心梗,由于疼痛不明显,患者常常觉得忍忍就好了,导致就医时间延误。

这些前驱症状要留意

心梗发作起来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如果不尽早就医的话很容易引发休克、猝死等严重后果。不过也不能怪人家来得急,其实在严重的情况到来前,它可能已经给你发过很多拜访函了。

许多心梗患者在起病前会有一些前驱症状,比较常见的是原本患有心绞痛的患者出现不同以往的表现,例如疼痛会加重、发作时间延长,还有的人使用硝酸甘油的效果变差;以往劳累时疼痛才会发作,突然转变为夜间安静休息时也发作,发作时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在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而原来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可能加重,还会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症状。

之前身体健康的人,也许会突然出现憋闷、乏力、运动时心慌气短等现象。中老年人可能突然出现无法解释的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现象。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异常情况千万不能大意,应该及时就医。

如何救治?

心梗发作往往比较突然,常在没有一点防备的情况下直接夺走生命。不过,如果能够采用科学的急救方法,可以在死神到来时建立起一道防线。

在救护车没到时,可以帮助患者松解衣物,保持半坐位或令病人感到舒服的体位,也可以就地平卧,减少心脏负担。不过,心梗发生后,最关键的是要及时用药,一般使用硝酸甘油镇痛,其中硝酸甘油喷雾剂的效果较好,几秒钟就可以起效。使用硝酸甘油片的话则一到两片就好,以免服用过多导致血压过低。如果心脏骤停或意识丧失,要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如何预防?

已经发生过心梗的更要做好二级预防,防止反复发作。心血管病患者面临较大的风险,平时要注意防护;有三高等问题的人,要注意控制血压、纠正血脂代谢异常,努力使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如果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疾病,医院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健康隐患。各类高危人群还需要注意,在日常中做到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避免熬夜、控制体重、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此外,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要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我们作为普通人,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战胜疾病,保持健康也一样是赢家。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最好在认真检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另外,即使是普通人群,就算目前健康状况比较好,也要了解相关知识,远离各种诱因。

常见错误观点

1、药不能随便停:有的病人在病情稳定后感觉好一些了就会停药,有的是担心有副作用,还有的患者自认为久病成医,全世界的医生捆一起都不如自己这些年总结的经验靠谱。擅自停药很容易造成心梗反复发作,如果对目前的治疗有疑虑,应该与医生沟通,获得专业的意见,医院复诊。

2、不能盲目服用保健品:很多患者喜欢看电视里一些不正规的养生节目,盲目相信一些夸张宣传,随便停了药去吃一些保健品、民间偏方,耽误了正确的治疗。特别是一些女性,常常寄希望于绝经后补充雌激素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人体内激素水平随年龄变化是正常的现象,目前雌激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具体关系还存在争议,每个人对雌激素的需求也不同,盲目补充可能造成伤害。

3、年轻人不要总以为自己身体棒棒的:有各种危险因素存在的人需要定期体检,如果出现胸闷、胸痛不能忽视,平时对全身不适、乏力、气喘、腹痛、肩痛等看似很小医院检查。并且,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否则稍不注意,健康的小船可是说翻就翻,幸福家庭的巨轮也是说沉就沉。

4、心梗发生后,不要听信各种所谓的小妙招,立医院救治、采用科学的急救方法才能够保命。拍拍胳膊敲敲腿就能打通血管?来十块钱的也没多大帮助。有的患者发病时会让人帮忙拍打胳膊,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因为心肌梗死的本质是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了问题,心肌的血液供应被阻断,拍打胳膊内侧并不能缓解梗塞,拍打过度反而可能引发肌溶解、造成肾衰竭等后果。

虽然医学在不断进步,发生心梗等疾病后,即使能够通过治疗延续生命,但是生活质量也可能会打很多折扣。因此,平时我们要以健康的方式、乐观的心态生活,定期体检掌握身体情况,从根本上预防心梗发生。身体出现问题后,更要为自己和家人负责,积极治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脏协会主席霍勇概括:心梗的抢救需要闯过三道关,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运送,医院救治,其中患者这关尤为关键,直接决定抢救成功与否。

  第一,及时辨别心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葛均波指出,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了。另外,有时心梗还会出现不典型症状,表现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视。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决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第二,马上拨打急救电话。1/4的患者不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而是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等家人赶来后才打,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告诉记者,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医院。但实际上,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首先,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的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其次,医院的情况,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从而延误救治。打急救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第三,平静地等待救援。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但如果没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最好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不要受刺激。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就把窗户打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发生心梗后,最坏的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此时,最好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并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以免大脑细胞迅速死亡。

  第四,配合医生的工作。病人如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医生非常着急,家属却迟迟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下转第二十四版)(上接第一版)这和当下的医患关系有关,很多病人家属缺乏对医生基本的信任,一听手术或做支架,就马上怀疑医生是为了多赚钱、多卖药。还有的家庭,要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过来一起商量,说好每家出多少钱后才做手术,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被浪费。因此,为了病人的安危,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配合医生工作,尽快签字,尽快手术。

  尽管心梗发病急,病情重,但研究发现,90%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霍勇说,如果我们为心梗危险因素制作一个“榜单”,前三名中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此外,糖代谢异常、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等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提前预防。▲

这医院,感谢你的阅读!

—End—

欢迎推荐给朋友,转发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北京哪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stj/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