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治心肌梗塞



按语

原定这次发表的内容是“类风关能治好吗”,属于免疫性疾病的一个大类,是顺着过敏和肿瘤防治的思路延续的,正好同学许之民主任应邀的防治心梗的文章加急完成,适用人群更广,所以先刊登这篇,以飨众目。

急性心肌梗塞是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急性阻塞、血供中断,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的急剧下降、全身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严重时危急生命,是造成猝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塞有突发性、隐匿性,时常侵袭一些日常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因而造成大家谈到心脏病就莫名害怕,害怕厄运降临自身。其实大家不用过度担心,因为造成心肌梗塞的根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心梗发生之前,我们有很多时间及机会去做好预防工作,而不是任其悄悄发展,到时候措手不及!

当然这种预防预警工作也要有的放矢,分类分层,做好分析评估,否则事倍功半,徒然增加很多工作量,却达不到效果。

现在医学上已经非常明确导致动脉硬化的病因,也了解心肌梗塞发生的机制。心肌梗塞往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斑块的破裂、继发冠脉内血栓形成,血栓阻塞剩余血管,造成冠脉供血完全阻断,造成其供应的心肌严重缺血、受损,直至坏死。

冠状动脉的斑块主要分两种类型,第一种硬斑,这是动脉板块在形成时间长,由于自身的钙化方式修复,包裹了脂质斑块,形成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硬板块。其次是软斑块,这可能是斑块形成比较短,来不及钙化,它主要是有一些脂肪组织和一些坏死组织所组成,外面是一层纤维组织包裹。还有一些混合斑块,就是软斑块基础上有不完全钙化,称为混合斑块。一般而言,混合斑块和软板快称为不稳定斑块,因为容易发生破裂,而一旦破裂,血管内流动的血小板等会发生受到刺激,触发血栓形成,那么心肌梗塞也就发生了。

有了以上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程度的预防或治疗措施,来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分为:

1.未发生动脉硬化或处于动脉硬化早期的人群

2.已发生动脉硬化并达到一定程度但尚无临床表现的人群

3.已明确冠心病且出现症状或已发生心梗心绞痛的人群

4.没有动脉硬化但发生心梗的病人

对于这四种人群当采取不同对策,具体如下:

1未发生动脉硬化或处于动脉硬化早期的人群

首先如何确定没有动脉硬化?或者说是否早期?应该结合临床评估与客观检查,要了解其有无致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活动、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其他如长期精神紧张、抑郁、有严重打鼾(呼吸睡眠暂停),当然也要考虑年龄,有无遗传因素,尤其是早发心脑疾病家族史(家族中男性小于45岁、女性小于55岁即发病)。具备这些因素要考虑动脉硬化要发生或者已经发生,否则一般而言发生动脉硬化的几率较小,当然这些因素要综合评估,结合临床分析。不是说今天得了高血压,明天就心肌梗塞了,即使诊断高血压,血压高低也要考虑,这是一个渐进的发生的过程。一点危险因素都没有,动脉硬化可能性较少,或者即使有动脉硬化,也是轻微的。如有一些危险因素,但是尚不明确,则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有没有动脉硬化。

那么如何确定冠状动脉已经发生了硬化呢?我们做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这些都可以确定有无冠脉硬化,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是一个精确的诊断方法。其次,我们还可以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超,尤其是运动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所谓运动心电图,就是运动负荷试验,即让患者在跑步机上跑、或者说功率自行车上面骑行,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去和标准运动量比较,并观察运动期间有无胸痛胸闷不适、有无代表心肌缺血的ST-T动态变化。这个标准运动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种族、不同性别要求不一样,如果达到一定的运动量(相应标准85%以上),不出现心绞痛等不适、没有ST段动态变化,就是运动试验阴性,那么动脉硬化几率也小、或者不严重。

总之经过评估没有动脉硬化或者早期动脉硬化,那么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当活动、戒烟限酒、情绪稳定,就是预防心梗的最好方法。

2已发生动脉硬化并达到一定程度但尚无临床表现的人群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且斑块狭窄达到一定程度(阻塞血管至少>50%)或者存在软斑块及混合型斑块(不稳定斑块),无论患者本人有没有明确的心绞痛发作,或者胸闷气短心悸等不适,都要从规范冠心病治疗及生活方式彻底调整二个方面来预防心肌梗死发生。具体而言,阿司匹林+他汀治疗就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础性治疗。他汀类的药物是已经证实能能够阻止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的药物,凡是有动脉硬化的,哪怕是早期,都应该使用他汀类的药物来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

其他诸如严格控制血压、降血糖、降尿酸、降血脂(治疗代谢综合征),这些措施也能阻断动脉硬化进一步进展,也非常重要。当然,严格彻底的生活方式调整也是必须的,甚至称为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可见其重要意义。

针对这样患者,理应积极开展运动康复治疗,经过病情评估(动脉造影或冠脉CT、心超、EKG或Holter),以及运动安全性评估(6分钟步行试验、平板运动试验或者心肺运动试验,以心肺运动试验最可靠),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运动处方),这样既能让患者通过体育锻炼达到阻断动脉硬化继续发展的目的,也能保医院或者社区进行运动锻炼时防止过度过量运动,保证其安全并能长期坚持运动下去。

如有效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有可能不发展甚至会一定程度逆转,这就是最好的预防心肌梗塞的方法,预防为主!

3已明确冠心病且出现症状或已发生心梗心绞痛的人群

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肌梗塞或者心绞痛的患者来说,预防心肌梗塞可以阻断病情进一步恶化,防止出现猝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心衰等,而且这类患者均是高危人群,病情复杂严重,预防措施更要全面、彻底、精细、个体化考虑,要定期全面评估、严格随访。

除了上述易患因素的控制及生活方式的调整之外,一些细节问题也需要格外注意。首先,药物治疗必须严格执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不可随意中断,必要时必须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心率偏快的患者如无禁忌症,必须加用倍他乐克类药物,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为最佳;其他可以同时服用一些中成药(通心络、血塞通、脑心通、银杏叶制剂等),也有比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患者应随身携带一些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等)。

生活中很多注意事项也很重要:不可激动生气、与人争执吵架;气候变化尤其是爆冷暴热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不可暴饮暴食、饮食过于油腻;绝对不要饮酒及抽烟;要注意睡眠质量,不可熬夜;要多吃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治疗便秘;要根据病情及评估结果严格限定运动量,不可过度运动,不然会适得其反,病情比较严重、年龄大、体质弱者,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等中国传统养生运动方法,是比较合适的;不适宜的运动有:网球、羽毛球、快跑、快速游泳、足球篮球等竞技性激烈型运动、俯卧和撑举重等力量型运动;要选择恰当的气候天气,比如说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冷空气来临的那一天,是不适合锻炼的,下午气温上升了是可以的;要避免受凉感冒,要避免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压力过重的脑力劳动,还在上班的工作负荷要适当,不能过于精神紧张,保持良好心态。

上述这些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都是非常重要。当然,要注意观察,一旦病情加重,胸痛、胸闷加剧,频繁持续胸痛发作,我们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及时就医,听取医生建议,必要时要做预防性的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介入治疗,解决冠脉严重狭窄的问题,这样能够预防急性心肌梗塞,因为一旦心肌梗塞发生,都会对我们的心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4没有动脉硬化但发生心梗的病人

刚才都是讨论有了冠状动脉硬化如何避免发生心肌梗塞,但是如果没有动脉硬化,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也不尽然,临床上的确还有部分患者的确没有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但是突发胸痛气促,经过心电图出现心梗图形、心肌损伤酶学异常增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但经过严格检查排除了冠脉动脉硬化阻塞,但是事实上发生了心肌长时间缺血、心肌受损坏死,那是因为啥原因呢?

现在多数专家认为患者血粘滞度高,在某种因素促发下,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或者是发生持续性冠脉痉挛,造成心肌长时间缺血损伤甚至坏死,后果如同心肌梗塞一样,临床上称为应激性心肌病。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分析病因主要与以下这些情况有关: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没及时补充水分,大量的吸烟,都会造成血粘度急剧的上升;其次长期的或短暂但高度的紧张,也会造成体内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释放,造成血管痉挛、持续收缩并形成血管内血栓,后果如同一次严重心肌梗塞,危及生命安全!

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心肌梗塞的特殊类型,对这类患者,还得要从生活工作各方面注意,做什么都要有节制,无论是工作、娱乐、锻炼身体,对不良情绪要有所控制,放松心态,尤其上了一定年龄,不能逞强,要有序,有度,有节制,这样我们可以避免这些特殊的应激性的情况发生,也避免这些特殊的心肌梗塞的发生。

总结一下,心肌梗塞虽然会突然发生,但是绝对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大部分情况下,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病变的过程,然后突然发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诊断,及早的治疗,然后才能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如果我们一再错失这么多预防机会,心肌梗塞就会突然发生发作,就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很难复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预防心肌梗塞非常重要。我们应当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去干预及预防,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就能够很好的预防心肌梗塞这种危急情况的发生。

下期预告:类风关能治好吗?

作者简介

许之民:男,上海交通大医院副主任医师。国家II级心理咨询师。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从事内科及心血管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26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以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治疗并重。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康复评估与控制学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会分会双心学组常委,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心脏联盟上海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危重心血管疾病抢救及康复评估与治疗,心脏神经症、顽固性高血压、功能性心律失常、不明原因胸痛、焦虑抑郁障碍伴躯体化障碍、冠心病心梗后及介入治疗后伴焦虑抑郁等鉴别诊断与治疗。

往期精彩同类文章,点击阅读:

肿瘤并不那么可怕

肿瘤精准诊疗介绍

肿瘤免疫治疗解析

中风如何防治?

抑郁能治吗?

如何看待结节?

失眠怎么办?

过敏性体质要紧吗?

血粘度增高怎么办?

你会正确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血糖吗?

你的脂肪是否合格?

如何看待高血压?

什么是科学的饮食?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白癜风治疗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yfzl/9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