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完成生物可吸收冠状



  10月22日,医院心血管内科翟宝伟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完成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该技术的成功开展,医院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又迈上了新台阶,告别“金属心”,迈入“可吸收”,为冠心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10月15日,55岁的冯先生(化名)因“阵发性胸痛半月余”入住医院心血管内科,临床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前降支近中段重度狭窄,几乎闭塞,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风险。随即,副主任医师翟宝伟带领团队仔细评估后建议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以快速解除血管狭窄状态,改善心肌供血。但冯先生对传统金属支架心存顾虑,感觉在身体里植入支架,一辈子都携带着“异物”,拒绝金属支架植入,要求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同时,冯先生的家人也十分担心金属支架植入后一旦出现再狭窄情况,原有金属支架可能影响后续介入治疗等问题。

  了解到冯先生及家人的真实想法后,翟宝伟团队立即加班加点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造影资料全面评估,建议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来改善临床症状,从而避免行金属支架带来的“异物感”。

  对此,冯先生及其家属十分欣喜。10月22日,翟宝伟团队为冯先生进行了“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经过1小时的紧张手术,冯先生血管狭窄状况解除,心肌供血明显改善。目前,患者身体恢复状况良好。

  翟宝伟表示,传统金属支架虽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但是金属支架永久留存体内,给许多患者带来“异物感”的心理顾虑。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则是以聚乳酸为基础材料,通常术后2-3年在体内完全降解,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被人体组织全部吸收,而且血管能够恢复原来的形态和功能,无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同时生物可吸收支架拥有药物涂层,含有雷帕霉素、依维莫司、紫杉醇等药物,可有效抑制支架内膜增生,极大的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和再次介入手术的发生率。

  健康科普

  哪些患者适合生物可吸收冠脉药物支架?

  1.稳定型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2.A型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75mm-3.75mm之间的病变;

  3.预扩张效果满意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病变。

  哪些患者不适用生物可吸收冠脉药物支架?

  1.左主干病变;

  2.小血管病变;

  3.严重钙化、迂曲病变;

  4.开口病变;

  5.药物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6.桥血管病变;

  7.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hv.com/zztx/13880.html